紅色峥嵘 成長于抗戰烽火的軍需企業

 

----記我黨我軍最早建立的軍需企業之一尊龙凯时3513公司

    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,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。面對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“掃蕩”,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,在黨中央的領導下,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在陝甘甯邊區蓬勃開展起來,邊區軍民“自力更生、豐衣足食”,并将各種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,支援抗戰。
    保安建廠共和國軍需工廠在硝煙裡誕生
     9孔窯洞、一口水井;9名戰士、一個信念,為了消滅日本帝國主義建立新中國,這些經曆過兩萬五千裡長征的紅軍戰士、遊擊隊員聚集到一起,自己動手、生産自給,為八路軍戰士解決禦寒裝備。
    1938年9月10日,在保安縣城北原中共中央駐地,毛澤東、周恩來曾經住過的大院裡,我黨我軍最早的制革、制鞋、制皮件廠正式成立了。朱德、張聞天、李富春、林伯渠等中央、邊區主要領導先後多次到廠視察,鼓勵幹部職工努力生産、支援前線,保障部隊供給。
    建廠之初,我們的生産方式還是土法鞣制。将羊皮泡軟後,浸泡在盛滿硝水、黃米面的大缸中自然發酵,去掉脂肪,晾幹後再經過敲打、鏟皮、刮軟,就成了柔軟、清潔的毛皮,經過剪裁、縫紉,就成了戰士們抵禦嚴寒的羊皮襖、皮褲、皮大衣┄┄。
    應用新技術“金雞牌”皮革備受青睐
    1939年7月,在中央财政部和邊區政府的幫助支持下,工廠開始了新式制革生産技術的摸索,藍帆、栲膠和染料等緊俏附料,由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采購小組提供。
    植鞣、礦鞣等新式制革技術的運用,使皮革的産量和柔軟度都得到了很大提高。“金雞牌”皮革品種豐富,既有各種顔色的輕革、山羊皮的服裝革,也有鉻鞣的毛皮,成為延安市場上最受歡迎的高級皮革。1940年3月,在陝甘甯邊區第二屆農業展覽會上,我廠産品,得到了中外人士的贊許,延安《新中華報》刊發文章寫到:在窮僻的邊區,竟能制出這樣好的産品,使他們感到驚訝。
    工廠專門備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鞋樣,随要随做。先後為周恩來、葉劍英、賀龍等中央領導做過皮大衣、皮鞋,1945年8月23日,毛澤東主席赴重慶談判前夕,我廠指定專人為他趕制了低腰黑面皮鞋,連夜送往延安。
    打破封鎖 全力保障部隊供給
    随着抗戰形式的發展,工廠規模也随着八路軍隊伍的壯大而擴大,形成了包括制革、制皮件、西式鞋(皮鞋)、中式鞋(布鞋)為主的生産結構劃分,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檢查制度,産量、質量得到大幅提升。 1942年,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實施了更加嚴酷的經濟封鎖。為了打破封鎖,職工們一邊開荒種地、挖野菜;一邊克服困難,加緊生産,将各種物資源源不斷輸送到前方,支援抗戰。我廠職工經過3個月的試驗,在植物中提煉出鞣制皮革的丹甯,解決了原材料缺乏問題。
    為民服務是每一個職工的行動指南
    1940年12月,經上級黨委批準成立了黨支部(當時是秘密的),黨組織積極開展職工思想政治教育,讓“為人民服務”成為每一個職工的行動指南,在團結職工開展生産,确保軍需供給方面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,為工廠日後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。
    抗戰時期,工廠隸屬關系多次變動,廠址多次搬遷。全廠職工自己動手,炸山運石、攔河修壩,建窯燒磚,蓋廠房、挖窯洞,修建水池、灰池、水槽、轉鼓等設施,确保生産供給。在陝甘甯邊區總工會開展的“五*一”勞動競賽活動中,工廠先後湧現出模範職工80名,兩人出席了邊區勞動英雄模範工作者大會,受到毛主席、劉少奇、鄧發、林伯渠等中央和邊區領導同志的接見,1人當選陝甘甯邊區安塞縣參議員。
    1943年8月山洪暴發,西川河水猛漲,工廠職工不顧個人安危,跳入翻滾的洪水中,搶回牛羊皮300多張。在工廠轉移途中,工廠幹部職工每人每天隻發7倆黑豆,面對陝北怒吼的狂風、鋪天蓋地的鵝毛大雪,他們甯願将自己的被褥裡的棉花扯出來,也不願丢掉生産工具,利用一切時間抓緊生産,出色地完成了一批又一批軍需生産任務。
    烽火歲月 豐富多彩的職工文化生活
    1941年3月,工廠成立了工會組織,成立了職工俱樂部,并組建了籃球隊和職工業餘劇團,職工們自己燒磚瓦修建了可容納1000人開會和文藝演出的大禮堂。在延安直屬地區文藝體育大會上,我廠職工共取得8個單項第一名的優異成績。
    1942年5月,為響應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,丁玲等知名藝術家來我廠體驗生活半年之久,提升工廠文化建設水平,豐富了職工業餘文化生活,培育了自力更生,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,為戰勝一切困難,取得最後勝利,提供了精神動力。職工業餘劇團自編自演的愛國曆史劇目,受到當地群衆好評,并受邀到延安王家坪中央大禮堂為毛主席、林伯渠、葉劍英、賀龍等中央領導演出。
    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。我廠秧歌隊走上街頭表演了花燈和獅子舞,群情沸騰,通宵達旦,與當地群衆共同慶祝抗日戰争偉大勝利。
    迎接勝利,為解放區工業生産輸送人才
    1945年,國民黨胡宗南部向陝甘甯邊區發動新一輪進攻。為響應黨中央“加緊生産,支援前方,保衛邊區”的号召,全廠職工“加緊生産,保障供給,打好黎明前的一仗”,制革、皮件和制鞋的産量分别提高了15%以上,為迎接抗日戰争勝利、挫敗國民黨破壞和平的陰謀,做好物資準備工作。另外,根據中央指示,我廠為新解放區培養輸送了大批幹部和生産骨幹,也為新中國工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,僅1945年就輸送209人,占到全廠幹部職工總數的2/3。
    姓軍為兵保障有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