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家寶

我出生在江漢平原的一個農村家庭,母親是一個貧窮落後的中國婦女,父親是一個手藝人。在70年代,為了讓我們兄妹三個吃飽穿暖,他們一生曆經了千辛萬苦。父母雖然沒有什麼文化,但在教育我們兄弟姐妹上,卻用行動告訴我們,要做一個崇德向善、勤儉節約、樂善好施之人,正是他們的言傳身教,為我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。

  與人為善,心地善良。記得小時候,我們家前面有一個院落,長着三棵紅棗樹。每到成熟季節,一串串的紅棗挂滿枝頭,沉甸甸的,很誘人。凡是進我家的客人,父母都會拿起竹竿,打兩竿子紅棗讓他們嘗嘗。左鄰右舍想用紅棗做藥引子,父母也是慷慨相送。

  不過也招來幾個饞小子。一個月夜,我洗完澡正準備睡覺,忽然聽到院裡有聲響,就透過窗戶向外看去,發現棗樹上有人在偷摘紅棗。我剛要喊叫,母親趕緊過來捂住我的嘴,将我拉到另一個房間,小聲說:“别喊,摘幾顆棗沒啥,要是你一喊,一驚吓,他從樹上摔下來就出事了。”就這樣,我眼睜睜地看着他摘滿一小袋紅棗,從樹上溜下來,見院裡沒什麼動靜,就連蹦帶跳地吹着口哨走了,對此我有些不甘心。

  樂善好施,提供方便。小時候,我家住在鎮街道中心,對面就是供銷社。每逢早上趕集,家裡經常會有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出入;諸如找個瓶瓶罐罐、一根繩、一隻袋子等,還有的借籮筐、扁擔、雨具之類;那時候,供銷社賣的煤油、醬油、醋、食鹽、食糖等,大多是散裝的,買者需要有個東西來裝;或者是刮風下雨,也需要把傘或雨披什麼的,他們就會就近來到我家。隻要開口,母親總是有求必應,而這些東西都是母親事先準備好的;家裡每天備了好幾壺涼白開、茶杯和凳子,讓路過之人歇歇腳解解渴,并且還騰出一間空房讓他們寄存一些拿不完的東西,母親總是樂意幫助且不厭其煩。

崇德向善,做事坦誠。我父親手藝學成後,他平時種莊稼,早上趕集就開門打鐵,掙幾個油鹽錢。那時農業耕作還是傳統模式,生産和生活用具基本都是手工制作。父親的手藝是我們那裡遠近聞名的,打出來的各種農具既省力,又經久耐用。所以不管是本村的,還是鄰村的村民,都喜歡到我父親的鐵匠鋪打各種農具。有時候别人家的農具壞掉了,拿來讓我父親修一修,父親從不收錢。父親說,舉手之勞,還要什麼錢,所以說我父親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。有的老鄉當時因為手頭緊,他總是先讓人家拿回家用,從不難為人家。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,遇到有難處的人就幫一把,盡量不給别人添麻煩,現在快80歲的老父親還是這個心态。

勤儉節約,培育家風。改革開放前,母親參加公社勞動總是吃苦在前,她白天幹農活,晚上見縫插針在家養少許豬、兔子,賺點錢補貼家用。進入新時代,我們生活寬松了,母親叮囑我們不要忘本,時刻提醒我們“奢侈浪費就可恥,勤儉節約是美德。”母親晚年積勞成疾,臨終前一再囑咐我們,我們家雖不富裕,沒有多少存款,但不欠外債,還用時髦的話告誡我們:在家吃飯提倡光盤行動。

以勤養志,以儉養德。如今,我時刻銘記父母親為人處世的準則,常思貪欲之害,常懷律己之心,堂堂正正做人,踏踏實實做事,也将此作為“傳家寶”,伴我一生,代代相傳。


/div>
Produced By CMS 網站群内容管理系統 publishdate:2022/04/04 19:01:16
hnhsjh.com dbb51901234.com jump2002.com
XML 地圖